达吾力江家乡呼图壁的一副岩画点燃了我的十

达吾力江·叶尔哈力克,出生于新疆呼图壁,从本科到博士都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在见到他之前,我一直在想象:一个学习了近十年考古的人会是什么样?是很严肃的吗?在正式采访之前,我难以预设出达吾力江的模样,不仅因为我从未接触过考古领域,还因为他有着很多不一样的侧面。

“每个人身上的光芒,都不会只来源于身上某一个身份标签。我们踏过的每一步都在塑造我们。”结束了近3个小时的聊天后,我在记事本里写下了这句话。

还是属于意外的踏上这条路

在高中校长打来贺电之前,达吾力江都没有想过自己会考上北京大学,更别提自己将会在这个生僻的专业辛勤耕耘近10年。

在高中的时候,他的成绩并不是最突出的。尽管他擅长文科,选考制度也让他更有优势,但北京大学仍是不敢想象的。作为一名典型的文科生,他的大多期盼都落在了「复旦大学新闻系」。

虽然嘴巴上说着“我怎么可能考得上”,但藏在心底的野心总是在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在关键的时刻推了他一把。

填志愿时大家都要报零批次,北大的专业可选的只有两种——法学和考古学。达吾力江和他的同桌都对自己的野心足够坦然。

或许对有的同学而言,零批次的北大意味着“反正都不会考上,所以随便写一写吧”。

但是对于他们而言,正是因为知道这不是不可能,所以更要认真衡量和判断。同桌学习成绩比自己优异一些,是北大种子选手。

所以得知同桌要报名法学专业时,他在零批次的志愿里填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一切看似意外,却都在情理之中,达吾力江收到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按理说,考到全国最顶尖的学府,任谁都会喜不自胜。但他不是,当时的他有些恍惚,甚至不知所措。

什么是考古?考古要学些什么呢?学了考古之后呢?他不知道。这对他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甚至说他对这个学科的认知只有“考古”二字也不为过。

但其实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一开始谁都没有办法洞悉所学学科的本质。逐渐地去了解,才会知道它的价值。

“最开始也是抱着最片面的认识:考古是一个研究性极强的学科,不知道我以后的求学路会是什么样。”他这样形容自己入学时的心情

没能领悟学科的精妙趣味,自驱力当然不足。刚开始的一两年,他的迷茫一直没有消散。

“真正改变对考古专业的想法,是在大三。”他回忆道。

大三有一门课叫《丝绸之路考古》,教那个课的老师就是他现在的博士研究导师。

“在讲印欧人起源的时候,他用PPT放了一个岩画,上面写着‘新疆康家石门子岩画’,而这个岩画就在我的家乡——呼图壁!那节课课间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刻跑过去找老师,告诉他这个岩画就在我家乡。”他至今都记得当天的场景。

也是在那时,他才意识到了自己和这门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成为了他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的锚,比起以往想要努力、想要继续探索但是找不到任何兴趣作为切入点的状态,这份馈赠般的巧合终于成为了达吾力江和这门学科之间的连接点。

那一刻起,他不再是一个无情的学习机器。陶器的分型分式、铜器的铭文、古人类的DNA分析,这些隔着迷雾的东西,终于清晰了起来。

新疆康家石门子岩画,点燃了他心中的火花和骄傲。

“这可是我的家乡啊!这就是我家门口啊!这份历史的馈赠,仿佛就是注定了让我来接住啊!历经三年,我终于找到了我和考古这门学科吻合的触点,我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小入口,开始带着兴趣和自驱力,慢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在后来的考古学习当中,他发现愈是了解这门学科,自己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就会愈加强烈。改变了自己对考古学习研究的态度,他这才发现,考古确实是在探析古代的一些东西,但又不拘泥于他一开始想象的那些瓶瓶罐罐。

“考古所研究的那些不同的物质会勾起你对它背后文化的无限遐想和好奇,尤其是当那些文化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时候。”

不责怪坎坷更不寄希望于捷径

尽管馈赠般千丝万缕的联系逐渐让达吾力江对这门学科充满了越来越浓烈的兴趣,但这毕竟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没有任何人可以免受挫折、一帆风顺地抵达终点。

回忆起那段日子时,他抿了一口咖啡:“至少要全力以赴一次,一定要做成些什么,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要有一次「因为自己很努力,所以做到了」的瞬间。

这样的瞬间会成为日后自己面对更多困难时的自信和底气。”说罢,他的目光好像是随着他的回忆,飘向了很远的地方。

有时候,他通宵达旦写论文,不仅达不到导师的要求,也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内心饱受折磨,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没有成效。

本以为自己是挺能吃苦的了,但是到了田野里的考古点,他还是被恶劣的环境步步击溃。

在工地里风吹日晒,连着好几天没法洗澡,睡在偏僻小屋里的时候,他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那些“我为什么要吃这个苦,我本来可以不这么折磨自己”的想法不止一次的在脑海中闪过。

为了能涉猎更多、获取更全面的知识,他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发现自己中英文阅读能力远远不够,不得不去学习新的语言,并且达到能阅读文献的水平。

没有人否认这项工程的艰辛,也没有人会逼迫自己,但是如果不去做,就会失去探索新知的机会。

“可是这么苦,你还是一路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考古学习,不会有‘要不就到此为止吧’的时刻吗?”我问。

“我想我是幸运的,我好像不那么害怕挫折,至少我不会因为一次两次的挫折就对自己全盘否定。”

我想,这可能就是他那些一个又一个咬牙挺过来的瞬间,积累给自己的底气和勇气吧。他的言语无不透漏着他是那种不会责怪坎坷,更不会寄希望于捷径的人。

“我知道,受挫甚至退缩其实就代表着我某方面的不足。我觉得不满意的时候,一定是我的一个短板在作祟。所以不论是论文写作还是文献阅读,不论是在田野考古点里的风餐露宿还是实验室里面对瓶瓶罐罐带给我的重重考验,我都没有允许自己逃避。”

正因为自己有能力跨越,考验才会降临吧。

有短板就去补齐短板,有疑惑就去解决疑惑,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尽管,这个道理并不是轻易就可以践行并且看到成效的。

但毕竟,慢慢走、踏踏实实地走,就是最好的捷径了。

认真生活的意思是

认真过好生活的每一个部分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考古并不那么有趣,因此做考古研究的人也一板一眼。但达吾力江知道,自己不是这种人。无论是在学习考古专业之前,还是在学习之后,他都在做很多看似“不那么正经”的事。

记得刚考上内高班的那个假期,似乎很多人在知道自己考上内高后,会选择用假期的时间去补补课,去学英语这样的实用技能,以便为更好地适应内高生活做准备。

可他当时的想法却是:“终于有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舞蹈了!”于是,他就屁颠屁颠地去一个专业老师那里学习舞蹈了。每天反复地练习舞蹈的基本功,看似乏味且不务正业,但他乐在其中。这个为热爱作出的决定,不论是在内高班还是在北京大学的舞团,都为他增加了不少底气。

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北京大学的舞蹈团在此之前,更多是舞蹈专业特长生的世界。

他不仅在上课之余做这些看起来不那么正经的事,在选课上课方面,似乎也不够正经。他在学习好专业课之余,选修了很多艺术类的课程。

据他回忆,当时他也没计较那么多,就想着此时正在享受着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为什么不用好这个资源,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呢。在后来去法国交流的时候,达吾力江的大部分时间也花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馆里。

要不怎么说,生活里没有哪一步是毫无涟漪的。

日渐积累起来的艺术素养在他之后的研究中为自己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课余,他也会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研究角度,将一些看似很枯燥晦涩的内容用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讲给别人听。

“不破楼兰终不还”,在小朋友眼里这可能就是一句需要背诵的古诗,但是他却能生动讲解背后的楼兰典故,那些神秘的古老传说,还有绵绵不绝的丝绸之路......

他答道:“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讲课逐渐成为了我的放松方式。花时间投入在这里,意味着我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实也在反向督促我在做学术的时候更专注。我一直坚信:Workhard,playhard。

学习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并尽可能达到最好;玩的时候尽兴玩,去做自己心之所向的、没那么“有用”的事。

这是他一直以来信奉的生活准则,他在朋友圈里也经常自我鞭策:好好地玩就是为了好好地工作。

一个人心里还是得有所热爱,有所期待。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不务正业也好,浪费时间也罢,很多结果,时间看得见。

他打破的,不仅是我对考古这个冷门专业学习者的片面认识,更是他生活中的平衡和融合艺术在告诉我,认真生活的意思是:认真过好生活的每一个部分。

聊到日后的计划,他告诉我们,未来他还会继续从事考古工作。既然最初对考古的喜欢来源于对家乡的热爱,那么未来自己当然会去做更多和西域、丝绸之路相关的考古研究。

在博士期间,在诸多选项里选择了法国作为交换国家,也是因为最早去新疆探险的那一批人中有很多是法国人,他想要离那个神秘的历史源头更近一点。家乡一直是,也将一直都会是自己在这门学科继续探索的锚。

后记:

和达吾力江告别后,我的采访搭档感概说:“他明明每一步都是那么认真踏实地走过,可是这些经历被讲述出来的时候,听起来却那么轻松,就好像是一脉相承,好像就应该是这样,没有不是这样的道理。”

我想,这大概就是认真对待生活里的每一步后得到的馈赠吧。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